人是一种充满灵性和不安分的动物,而所谓的环境。往往就是束缚这种个性的外部力量。社会越是发达,人就往往会“物化”,成为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,要按照大机器所要求的轨道动作。我非常欣赏《刺激1995》中的一句台词,叫做“体制化”。其实所谓物化,就是体制化。无论如何人是不应该被体制化的。所以有时“出轨”一下,不见得有什么不好!
病例一:《化身博士》
这个由上个世纪流传下来的故事可能是电影史上最早、最具体的“出轨”事例。平日里彬彬有礼、典型的正人君子医生,发现了使人变得邪恶的药剂。他把自己当作第一个实验品,在黑夜服下药剂,变成了无恶不作的海德博士。如果只是实验还好,不妙的是他感到一种恶的快乐,并且抵挡不了这种诱惑,一次又一次服药,终于不可收拾。
从表面上看,善良的医生是在服药之后才变成恶的海德博士,善是真实的他,可是真如此的话,善的他为什么会品味恶的快乐,而一次次变恶呢?是否恶才是他的本性,只是一直包在善的外衣下呢?有一点片中交代得很清楚,医生出没于上流沙龙,高档住宅区,而海德博士云的是伦敦最混乱,最丑陋的地区,并且一定是在晚上。
病因:内因加用
周期:间发性的
后果:渐渐失控且有危害性
病例二:《罗马假日》
金枝玉叶的公主重复着一遍又一遍的礼仪、客套、微笑,她终于忍耐不了了,于是趁夜色出逃。在陌生的罗马街头,她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女,过着与公主完全不同的日子。可是钟声一响,“灰姑娘”还是国变成公主的。
可以说这一天教给了她爱,友谊、仁慈、幸福,可以使她做一个更好的公主,虽然她从此又远离了凡人的快乐。
病因:内因
周期:一次性的
后果:可控制且无害的
病例三:《白日美人》
凯瑟琳·德诺芙扮演一个中产阶级的妇女,有体面的丈夫,体面的工作。白天,她是优雅有教养的,可一到夜晚,她就去妓女,而且并不感到羞耻。
这似乎是另一个版本的《化身博士》,可是更加难以对其做出对或者错的评判。主人公用一种偏激的方式,反抗中产阶段的虚伪的道德观,不想被环境所体制化。
病因:内因
周期:间发性的
后果:可控制且基本无害的。
病例四:《成为马尔科维奇》
在一幢神秘大楼的一个神秘通道,可以将人引入演员马尔科维奇的大脑。无数人排队进入这个通道,花大笔的钱只为体会一下15分钟不同的人生。
能够不做“这个自己”,对于许多人来讲成为一种享受。用另一个身体和面孔出现,正好可以彻底躲开那个“经常的环境和人群”。